Monday, July 11, 2011

中國最早的中文拼音---小经文字

小儿锦这个名称,主要见诸近代一些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著作中。其实,其本名应叫“消经”或“小经”。所谓“消经”,是将伊斯兰教经文加以消化 的意思。在新疆地区,是瘵仅有辅音的阿拉伯语经文加上标注元音的符号,这种标注元音符号后的《古兰经》等经典,即为“消经”;在甘、宁、青一带,则有所不 同,他们将经堂中所学的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译成汉语,课后复习时以之参考,这种办法称为“消一消”。所谓“小经”,是与《古兰经》等经典相对而言,那些经 典称为“大经”,而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辅助读物则称为“小经”。小儿锦,即是消经或小经的变音。它是在回族中流行的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 字。这种文字基本上是对汉语词汇的拼写,其中也有一些阿拉伯或波斯语词汇,有时还夹杂一些汉字。 关于小儿锦的产生,大体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为学习汉语,曾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拼写汉文的工具。此说目前虽无史料及文物作佐证, 但揆情度理,似有可能。第二种说法认为,小儿锦产生于经堂教育诞生前后,经堂学员们为了记忆、掌握、消化所学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字以作注释和笔记。 这种说法有明清以来阿訇们的习惯以及他们所作的经文边注、笔记、信伯等实物作印证。 实物印证是最有说服力的。在陕西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内,有一块颂扬修建清真寺善举的阿拉伯文碑,碑上有用小儿锦拼写的撰文者及修寺建寺人员的姓名和籍贯。 碑文撰于伊斯兰教历740年,即公元1339年7月9日至1340年6月26日间,正当元代至元五年至六年。

因此,我们认为小儿锦在公元14世纪中叶就已在回族人民中间应用;到16世纪即明中叶胡登洲办学后,在经堂师生中已得到更为普遍的使用和发展。

小儿锦在经堂教育中的应用。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讲过,波斯语典籍在经堂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大。这些波斯语典籍在引用《古兰经》或“圣训”原文时,往 往夹杂一些阿拉伯文的宗教术语。在这些阿拉伯文旁边,往往都注有小儿锦语词,还有的在正文空页处注上一段小儿锦译文。此外,还可以找到用小儿锦拼写的经堂 学习笔记和词汇对照表。这些典籍、笔记、词汇对照表,多为手抄本。此后,又出现一些印刷本典籍,如《满俩》、《白亚尼》、《伟戛业》等,据当代回族学者冯 增烈先生讲,也有全套的小锦翻译。凡此种种,都是经堂学员借助小儿锦学习阿拉伯文经典的证明。经堂学员使用汉语作交际工具,却普遍不识汉字,于是便借助小 儿锦作为“拐棍”,发挥使用阿拉伯文拼音的能力拼写汉文,用以学习阿拉伯语和各种伊斯兰教经典。 2.宗教生活中的应用。在许多清真寺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石刻中,夹杂有大量的小儿锦。清代以来编印的宗教读物中,小儿锦更是屡见不鲜。西安有一部《克塔 尼》,是清顺治年间一位阿訇撰写的,完全是小儿锦。1935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清真教条切实问题》,上面印汉文,下面是按字对照的小儿锦。1954年临 夏印行一本《信仰问答》,上面印阿拉伯文,下面附有整段的小儿锦译文,编译者是东乡井口寺四师傅。在青海及甘肃临夏地区曾广为流传的《回语读本》,下面为 讲解信仰和礼拜知识的汉文,上面为对应的小儿锦译文。在新疆地区回族阿訇中间,有整本用小儿锦书写的《素尔夫》。

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小儿锦也被广泛用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汉文、记事、通信的工具。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回民起义》第三册,收有 一帧说明文字为小儿锦的照片和一篇用小儿锦撰写的《纪事》。《秦难见闻记》中收有同治元年(1862)由西安城内递送到回民义军前哨阵地的小儿锦信件。西 安50年代编印的《中阿双解谐韵字典》,是一部以汉语词汇为主、附有阿拉伯文原词并注上小儿锦汉语拼音的字典。1955年8月,西安刘宗云阿訇参加陕甘回 族赴东北参观团期间,用小儿锦写下一个多月的参观日记,成为记述新中国风貌的一部小儿锦作品。 根据拼写语词的不同,可将小儿锦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堂式小儿锦,另一类是现代式小儿锦。经堂式小儿锦,夹杂有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波斯语词、经堂语词和书写 者个人生编硬造的语词,带有浓厚的经堂文风。现代式小儿锦,是经过一番改革的小儿锦,拼法比较简单,凡粗通阿拉伯字母拼音者拼读起来都不大困难。

小儿锦是目前人们所知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之一,它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融的又一产物,它曾经在历史上被回族所广泛使用,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应该写入到中国伊斯兰教史和中阿文化交流史中去。

http://www.nxnews.net/382/2004-8-12/20@45280.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