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3

玻州前宗教司:別把宗教扯入選舉



马兹兰(左二)带领全家人亲自到访阿里斯(右二)家中,也不忘向好友拉票,右起是哈娃、罗巴尼(右三)、法蒂拉(左三)及慕斯里。(图:星洲日报)
 

(檳城‧峇东埔25日讯)玻璃市州前宗教司拿督阿斯里副教授要求国阵和民联领袖,停止以宗教作为选举课题,並强调无论巫统或伊斯兰党贏完国会议席,也没有能力在国会內单独通过伊斯兰刑事法。
他说,伊党和行动党已经为伊斯兰刑事法的爭议掉入政治陷阱,发表了无谓的爭论。其实,参与竞选的政党应该更专注於告诉人民,他们即將为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如果政党领袖坚持继续討论(伊斯兰刑事法),非但不会对国家带来好处,也在浪费选民的时间。
“当先知默哈穆德帮助世人时,祂的初衷並不是要砍手砍脚,祂是確保人民得到三餐温饱,更不愁衣著。当世人温饱並开始產生贪念时,就会有伊斯兰刑事法了。"

阿斯里今日在大山脚孟光住家接见国阵巫统峇东埔国会议席候选人马兹兰博士时说,本身向来推崇理 念性的政治,也分析能够为地方上带来发展的候选人。但是,峇东埔国会议席这次出现曾在马电讯担任高职,仍然受到伊党领袖尊重的马兹兰,以及被视为政治强人 的安华,很难辨別哪一方佔优势。
“加上庞大首次投票的新选民,他们的看法难以捉摸,使得没有人敢对选举结果下定论。依我的个人看法,峇东埔现在的选情还不算激烈,加上国阵和民联的宣言內容相差不大,我们也无法瞭解选民是站在全国性框架,或者只是峇东埔的区域发展立场上去投票。"

不过,他说,无论哪一方候选人推出宣言,就必须履行他们的承诺。一些承诺或许因为特定因素而无法兑现,候选人却不应该只是为了参选而推出宣言。

他准备主持一场论坛让马兹兰和安华討论峇东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再交给人民去判断他们心目中的人民代议士。马兹兰已经答应参与,但安华至今还没有在“推特"回应。

马兹兰:没共同理念
伊党行动党难共事

马兹兰被记者询及如何看待伊党和行动党在伊斯兰刑事法课题上的爭议时,他认为两党对伊斯兰刑事法仍存在爭议,那两党根本无法一起合作治理国家。

“政党结盟就像一场婚姻,我和我太太已结婚27年,到今天仍然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理念。现在,不只是伊党和行动党没有共同理念,连伊党和公正党也要在同一议席派人上阵,倘若继续发展下去,它们要如何继续共事?"

各自打如意算盘他说,民联成员党表里不一,表面上合作无间,拍照时热情搂抱,心里面却有各自的如意算盘。

针对主要对手公正党的峇东埔国会议席安华至今仍未在选区內跑动拜票的情况,马兹兰认为安华应该是觉得信心十足,有把握蝉联峇东埔国会议席。

“不过,安华没有现身,反而让我有机会以自己和峇东埔居民的交情,以及向来与伊党领袖保持的友好关係,提高我在峇东埔的胜算。"

阿斯里马兹兰亦师亦友

阿斯里自小就认识马兹兰,后者还是启发阿斯里进入钻研伊斯兰学术的导师,两人一向来保持亦师亦友的关係。

“马兹兰当时是伊党的年轻领袖,他常常带我出席各种宗教节目,甚至鼓励我发表意见。直到我准备去约旦攻读学士学位时,他主动成为我申请高教部奖学金的担保人。后来,我们失去联繫很多年,直到听闻他退出伊党並加入巫统时,我感到非常惊讶。"

马兹兰星期四上午带领全家人上门探访阿里斯,包括其妻子法蒂拉、长子慕斯里胡丁、刚从英国赶抵的次子罗巴尼,同时获得阿斯里的妻子哈娃热情招待。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坦诚之不易 - 龙应台

有些非常具体的时刻,我强烈地以身为台湾人觉得羞耻。譬如打开新闻频道,听见年轻的记者报道一个妇人因为怀疑丈夫出轨而下毒,毒死了丈夫和自己的孩子。记者的语气义正辞严,充满自以为是的“法官”高姿态不说,他不断强调这是一个“越南”妇人,她用的是“越南毒药”,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语,“这是典型落后国家的悲剧”。他口中的“落后国家”当然说的是越南。

  一个“女人”,或者“人”,所犯下的普遍的罪行,在这个记者的眼中却成为某一个种族,一个他认为“落后”的国家和“落后”的文化所产生的特别行为。台湾经济的相对进步在他的世界认知里,已经转化成一种道德上的优越。

Wednesday, January 2, 2013

绿色中华 - 中国穆斯林网站



由于马来西亚严重缺少伊斯兰书籍,再加上没有利益市场,很多书籍都得由网络的帮助来获得。

绿色中华就是相当棒的中国伊斯兰网站,可以下载他们的 PDF 电子书,古兰经,圣训等等。。以便对伊斯兰有更多的认识。

Sunday, January 29, 2012

伊斯蘭是正確稱呼

2011-10-03 08:13


很多名詞因歷史緣故,或是區域習俗關係,而各有稱呼。即便是原本有正確的名稱,也可以因地而異,最終演變成在地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回教、回教堂和回教徒就是一個例子。這其實是大馬中文媒體長久以來,對伊斯蘭、清真寺和穆斯林一種“習慣性”的叫法和稱呼。我相信這種稱謂,很有可能是延自以對中國信仰伊斯蘭的回族的粗略認識,繼而以訛傳訛地,成為伊斯蘭在我國的“另一種稱號”。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由於其民族整體信仰伊斯蘭,他們在生活上皆遵守伊斯蘭教規,而且在人數較多的集中處會建有清真寺。因此,當初本地中文媒體極有可能就是因為這樣,而誤把伊斯蘭錯誤地稱之為回教。(若有誤冀有識者不吝賜教)。

這並不是東南亞華文媒體對伊斯蘭的“統稱”。星洲媒體集團在印尼出版的《印尼星洲日報》,一直以來就使用伊斯蘭(或簡稱伊教)、穆斯林和清真寺這些“正確的稱謂”。說其正確,是因為回族固全民信仰伊斯蘭,但卻不意味著其他非回族沒有伊斯蘭信仰者,且伊斯蘭也非回族所創。

因此,華文媒體應樂於接回教黨的建議,將其名稱正名為伊斯蘭黨;孔子就強調“名正言順”,況自改正其名,也是對伊斯蘭宗教的一種尊重。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楊涵強‧《星洲日報》區域新聞組主任)

回教抑或伊斯蘭?

2011-09-27 08:19

目光比較敏銳的讀者都發現星洲日報修改了“ISLAM”的譯法,從過去的“回教”,改為“伊斯蘭”,“回教徒”改為“穆斯林”,“HALAL FOOD”譯為“清真食品”,“NON HALAL”譯為“非清真”。

有讀者詢問這樣的譯法有沒有特別含意?我笑答:其實這只是一種與時並進的譯法,並不含任何特別動機。

9月7日,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馬華穆協MAMCA)連同20多名來自中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安徽等省的代表來訪星洲日報,在交流會上,來自中國和馬華穆協的代表針對新聞媒體的伊斯蘭名詞一事提出看法。他們表示,希望星洲日報作為一家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的華文報,在運用一些名詞時,能和國際接軌,採用國際通用的名詞,包括把“回教”改為“伊斯蘭”;把“回教徒”改為“穆斯林”;把《可蘭經》改為《古蘭經》及“回教堂”改為“清真寺”等。否則國外的讀者在閱讀《星洲日報》及《星洲網》時會覺得混淆。

長久以來,中國人傳統上都是用“回教”這個名稱,以至今天的台灣還在沿用“回教”。

但上述嘉賓表示,回族人並非全都信仰伊斯蘭;所以把伊斯蘭稱作“回教”並不恰當,稱為“伊斯蘭”較貼切。

星洲日報編輯部在經過討論後覺得上述嘉賓言之有理,所以接受獻議,使用更加貼切的譯法,避免造成旅居馬來西亞的中國人以及瀏覽《星洲網》的海外讀者的混淆。

至於其他只在馬來西亞使用的專有名詞,如Parti Pas,譯為“回教黨”則是約定俗成,仍然保持原稱,沒有改變。

這一修改,可能會造成一些讀者一時不習慣,但我們希望大家能諒解。(星洲日報/溝通平台‧《星洲日報》副總編輯(副刊):曾毓林)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2

衝破種族文化隔閡‧華巫一家親慶新春


在這個家沒有文化隔閡,一家人和親朋戚友在農曆新年一起撈生,左5起為戴美容及而連突華人穆斯林協會主席盧玉新(IRWAN LOO)。(圖:星洲日報)

羅斯利、戴美容和三個孩子,一家人衝破種族文化隔閡,建立幸福美滿家庭!(圖:星洲日報)

戴美容在年初一開放門戶,以美味佳餚招待上門拜年的親友,實踐一個馬來西亞精神!(圖:星洲日報)


(彭亨‧而連突24日訊)華巫通婚一家親,年年慶祝農曆新年,體現一個馬來西亞精神!
嫁作巫裔婦的戴美容(Sabira Tai)接受《東海岸》訪問時說,她與丈夫羅斯利結婚25年以來,每年都慶祝農曆新年,努力推廣中華文化和習俗,促進彼此的瞭解和溝通。

慶華巫裔佳節瞭解異族文化
她認為,各民族的團結友愛應從日常生活做起。而他們家除了慶祝開齋節和哈芝節等節日,也過農曆新年和其他中華傳統節日,從中瞭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羅斯利現任職於而連突警察局,而戴美容開設優美麵包店和食檔。兩人在馬六甲相識和相戀,婚後育有二男一女,即來漢(Raihan)、新萬(Sinwan)及愛霞(Aisyah),家庭幸福美滿。

孩子以雙語跟父母交談

兩人打造的是一個充滿歡樂和有趣的家庭。夫妻倆以國語交談,三個孩子對著媽媽戴美容說華語,轉頭就跟爸爸羅斯利說國語。

這樣的溝通方式看在外人眼裡還真特別,懷疑羅斯利是否聽得懂妻子和孩子在說甚麼?而三個孩子以華語和國語穿插跟父母親交談,也讓人佩服他們的學習和適應能力。

戴美容:各族相處需包容瞭解

也是而連突華人穆斯林協會秘書的戴美容說,大至國民團結,小至家庭和樂;不外是從包容和瞭解開始。

“我本身的經歷告訴我,只要付出真心,互相遷讓和尊重,各民族就能融洽相處。”


Thursday, September 8, 2011

[信仰] 穆斯林为什么不吃猪肉[马坚教授文]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食,回民也是中国人,而且在大部分地区与汉民杂居,他们却不吃猪肉。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呢?汉民固然不知道,一般回民也说不出什么理 由来。“疑思问”,本是人之常情,故汉民常常向回民提出这个问题来。回民不能做圆满的答复,故不愿别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回民不吃猪肉,已经够奇怪了; 不许别人问,更加奇怪,真令人觉得有几分神秘。
  回汉同胞之间,因为这个问题,在反动统治的时代,曾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纠纷,曾影响了回汉同胞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时代,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有澄清的必要。

  (一)古代各民族对于猪的看法
  古代的埃及人认为猪是污秽的,牧猪的人不得入寺庙。希腊人和罗马人却以猪为赎罪的祭品。除巴比伦人外,闪族人都不吃猪肉。哈兰人(Harranians)平常不吃猪肉,但每年吃一次。
  汉族的祖先是吃猪肉的,但他们祭天地的时候用牛,故牺牲二字从牛。礼记上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天也:用骍犊。”(祭法)祭宗庙、 山川或衅钟的时候,也大半用牛或用羊,如“告朔之饩羊”,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对于羊的观念是很好的,故“美”、“善”、“义”、“祥”等字,都从羊。他 们认为牛羊是比猪高贵的,因此,礼记上说:“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曲礼)又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 不杀犬豕。”(王制)这大概是由于猪不爱清洁的缘故。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程传说:“睽极无所不疑,其见三,如豕之污秽,而又背负泥涂, 见其可恶之甚也。”说卦:“坎为豕”。周易大全说:“前后皆阴之污浊,而中心刚躁者,豕也。”李时珍说:“按许氏说文云:“豕字象毛足而后有尾形。”林氏 小说云:“豕食不洁,故谓之豕。”“坎为豕”,水畜,而性趋下,喜秽也。”(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猪喜欢吃污秽,故古人把猪关在厕所里,因此,溷字有两个 意义:(1)豕所居也(见苍颉篇),(2)厕也(见说文);厕字也有两个意义:(1)便所也,(2)以养豕溷也。由此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猪通常是豢养在 厕所里的,故地位很低。

  (二)现在不吃猪肉的民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回民不吃猪肉,却不知道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兄弟民族,以及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包括苏联千百万的伊斯兰教徒——也都不吃猪肉。蒙民 同胞大部分是不吃的。印度教徒,也是不吃的。日本人民,在明治维新以后(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吃猪肉。在马达加斯加岛和坡里尼西亚岛上,猪是禁忌。南非 洲班图人的男子不吃猪肉。南非洲组鲁人的女儿们不吃猪肉,因为她们恐怕吃了猪肉之后,相貌会变得像猪那样的难看。南美洲北部的加利比人不吃猪肉,因为他们 像大部分的原始民族一样,相信人的体格和性格大半与所吃的食物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生怕吃了猪肉之后,眼睛会变得像猪眼那样的渺小。

  (三)伊斯兰教为什么禁止吃猪肉呢?
  伊斯兰教承认人类是世界的主人翁,是代理安拉(上帝)统治世界的,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的,供人享受的,故古兰经说:“他(指安拉)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六∶一六五)
  “安拉为你们而制服海洋,以便船舶奉他的命令而航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他为你们而制服天地万物,对于能思维的民众,其中确有许多迹象。”(四五∶一二,一三)
  “他已为你们创造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二∶二九)
  世界万物是供人利用和享受的,故伊斯兰教准许人吃各种合法的、佳美的食物。古兰经说:
  “众人呀!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你们不要随从恶魔的步伐,他确是你们的明敌。”(二∶一六八)
  合法的食物,是以合法的手段取得的食物;佳美的食物,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随从恶魔的步伐,是指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因为封建迷信而戒除种种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
  当日,他们不知道清洁卫生,常吃自死的牛羊骆驼和宰牲时流出的血液,也吃猪肉,故古兰经叙述穆罕默德的任务说:
  “他命令他们行善,禁止他们作恶,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吃不洁的食物。”(七∶一五六)
  古兰经指出不洁的食物只有四种:(1)自死物,(2)流血,(3)猪肉,(4)奉偶像之名而宰的动物。
  “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二∶一七三)
  “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见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自死物,或流血,或猪肉——因为它确是不洁的——或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六∶一四五)
  为什么禁止吃自死物,血液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因为篇幅所限,不能在本文内加以解释。
  猪是牲畜中最不爱清洁的东西,不像牛羊样选择食物,因此,一般的猪,常害各种疾病,故猪肉是益少害多的。
  古代的中国医学家一致承认猪肉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但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的医学家,借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帮助,进一步证明了猪肉中的寄生虫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正是从清洁卫生着眼的。

  (四)批评和自我批评
  南北各省,回汉杂居;汉民经常吃猪肉,回民却绝对不吃。汉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就想出了种种穿凿附会的说法。
  有些人说:“回教的经典上说:‘勿食诸肉’,回民不识汉字,所以不吃猪肉。”这是佛教徒的观点,是“想当然”的说法。回教的经典是回文的,不是汉文的,怎么会把“诸”字误解作“猪”字呢?
  有些人说:“回民把猪当神灵,所以不敢吃猪肉。清真寺里还供奉着一个铜铸的猪头哩。”这简直是幻想和诬蔑。回教是绝对的一神教,除安拉(Allah)之外,什么都不崇拜,回民怎么会把猪当做神灵呢?
  中国人民革命成功了,全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了平等的地位,在全国各民族的领袖毛主席和中国禁用词语的正确领导之下,绝没有人敢侮 辱我们了。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无论要保持或要改革,我们都有绝对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强迫或干涉。这是我们应该感谢毛主席和中国禁用词语的。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要全部实现的,毫无疑义。但有个别的工作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握政策,不知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致部分回民怀疑共同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据我所知,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不吃猪肉的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加以冷嘲热讽,说他们封建迷信,思想有问题,使他们不能安心工作,甚至为环境所迫, 不能不屈服或自动辞职。我认为这是一种左倾的幼稚病,是大汉族主义在下意识里作祟。这对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极端有害的。就回民干部和工作人员来说,吃 了猪肉,思想未必进步;脱离回民群众,却是可以保证的。
  据我看来,吃猪肉与否,并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吃猪肉的犹太人,但马克思发明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爱因斯坦 发明了相对论,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战犯白崇禧是随便吃猪肉的,他的思想却是那样的反动。由此可见,不吃猪肉的 人,思想也能进步;吃猪肉的人,思想未必就没有问题。吃不吃猪肉绝对不是衡量思想的标准。
  我们回民同胞对于猪肉问题认识不够,以致有种种不正确的观点和不正当的行为,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也是应该加以深刻的检讨的。汉民同胞对于我们的种种误会和诬蔑,我们自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古兰经上关于戒食猪肉的明文,共计三条(第二章第一七三节,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一四五节),每条都有猪肉二字,但这两个字并没有染污了古兰经,大 家讽诵那三条明文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表情。大家说汉语的时候,提到猪肉二字为什么要唾一口,表示厌恶的意思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举动;在汉民同胞面前 作这种表情,是不礼貌的。提到牛肉二字的时候,倘若有人唾一口,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一般回民都忌讳猪字,因此闹出许多笑话来。
  东南的回民曾参加明太祖朱元璋的农民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为了奖励他们的勋劳,赐他们姓朱,在专制时代,这是无上的光荣。但现在有人问那些功臣 的子孙姓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难为情,他们认为朱元璋叫回民姓朱,是一件“缺德”的事情。据说有改姓黑的,不知确实否。
  古兰经上(一八∶九四,二一∶九六)提及古代的两个民族雅朱者和马朱者,有无知的回民,曾提议把经文改为雅牛者和马羊者。
  有些地方的回民,忌讳猪字,把猪肉叫做虎克肉,“虎克”是波斯语Khug的对音,翻译出来,是个肉字。中国的猪字,换成波斯的猪字,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云南回民忌讳猪字,因为通常用“肉”字表示猪肉,故改称牛肉羊肉为牛菜羊菜。他们又忌讳肥字,故改称肥牛肥羊为壮牛壮羊。但阿訇讲经的时候仍然说: “割断骨肉使不得”,“应该宰肥胖的牲灵做古尔邦”。一般回民仍然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肥胖的回民,仍然承认他自己的脚太肥,不能穿太瘦的 鞋子。
  反动统治时代,是大汉族主义的时代,汉人自称大教,称回民为小教,这显然是轻视回民的意思,一般回民却承认了这个称呼。凡是与汉人有关的东西,他们都 加一个大字,例如把猪肉叫做大肉(云南回民把猪肉叫做大菜),把猪油叫做大油。因此,有些回民不愿别人称他的比较大一点的油瓶为大油瓶,这是很无谓的。
  在回民汉民杂居的地区,汉民携带猪肉通过回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必须包藏起来;否则,就会挨打。赶着猪群通过回民村庄的人,猪和人都要遭无妄之灾。回民 同胞不调查一下究竟他是有意给回民开玩笑的本地人呢?还是不知道回民风俗习惯的异乡人呢?不问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违背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精神,是应当改 正的。
  最后,我要告诉回民同胞们,猪肉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吃,因为伊斯兰教是实事求是的,伊斯兰教的教律不是呆板的,却是灵活的,到了逃灾躲难的时候,一切都 可以变通。因此,古兰经每次戒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之后,总要说明:“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二∶一七三,六 ∶一四五)或者说:“凡为饥荒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安拉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五∶三)

  (五)总结
  我在本文中说明了回民不吃猪肉是由于爱好清洁,讲究卫生,不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落后;又说明了吃猪肉与否不关乎思想的进步,换句话说,吃猪肉的人, 不一定是进步分子,不吃猪肉的人,思想不一定有问题。但是回民干部吃了猪肉,一定会脱离回民群众。回汉两族之间过去和现在因猪肉而引起的、莫须有的纷争和 隔阂,只有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才能彻底澄清。
猪肉既然比较容易传疾病,汉族同胞也就应该化除成见,虚心地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各省市县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对于猪肉的检验,应该特 别注意。再就回民同胞来说,也应该认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回民也应该化除成见,学习政治,学习时事,认清环 境,认清时代,同时,应该学教义,了解伊斯兰教和平宽容的教训,发扬穆罕默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达到加强各民族团结的目的。

附:
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马坚简介:
  马坚先生(1906-1978),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杰出的穆斯林学者,阿拉伯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回族,中国云南省个旧市沙甸村人。早年曾就读于云南省昆明明德中学,后到西北宁夏固原,师从著名经师虎嵩山学习伊斯兰典籍。
  1929年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商埠和港口城市上海,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专修阿拉伯语及经籍,兼学英语,1931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同年 12月由中国回教学会选派,随中国首批留埃学生团赴开罗,1934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预科,1939年毕业于开罗阿拉伯语高等师范学院。1939年至 1946年期间辗转于上海、云南等地,从事伊斯兰文化教育,并潜心于《古兰经》的研究和翻译。1946年到北京大学工作,一直担任东方语言学系教授、阿拉 伯语教研室主任。1949年曾作为中国穆斯林杰出人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从1954年到逝世前,连续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马坚先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后任该会常务委员,此外,还曾担任中国亚非学会理事等职。
  马坚先生通晓汉、阿两种语言文化,兼通波、英两种语言,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毕生从事伊斯兰学术研究和阿拉伯语教学科研工作,其卓著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略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